韓城的紅色基因
之一:韓城的“瑞金”
韓城的“范家莊”已越來越聞名遐邇。為何?因為范家莊黨支部是韓城早期創建的第一個黨支部。因此也有人將范家莊稱為“韓城的瑞金”。
說起范家莊黨支部,必然要提起一個人,即張子超。1927年,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搜捕和殺害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到處彌漫著白色恐怖。在大革命處于低潮的時候,身為共產黨員的張子超受中共陜甘區委農運部長張含輝的委派,只身回到韓城組織農民運動。
張子超剛回到韓城就聽說北塬紅槍會首領薛文田被殺害。紅槍會的會員個個義憤填膺,要找反動勢力復仇。張子超認為這是發動和組織群眾的好機會;于是找到與薛文田同村的學生薛國華說明來意。薛國華慨然應允,將張子超領到林皋村與紅槍會接上頭。在紅槍會的號召下,很快召集來眾多的農民群眾。張子超激情澎湃地發表了一番演講,有力地助長了貧苦農民的反抗情緒。隨后,他又同大家四處張貼標語,廣泛宣傳,且成立了“農協會”。林皋村的人將一匹棗紅馬給了張子超騎用,便于他開展工作。張子超騎著棗紅馬跑遍了附近的李村、西原、白礬、陽山莊和西莊等村子,開展宣傳和鼓動工作,并且在許多個村子成立了“農協會”。
1927年8月,根據黨中央“八七”會議精神,受中共陜西省委指示,張子超從宜川返回韓城,回到芝川鎮范家莊秘密開展黨的工作。張子超利用農閑時間,經常與群眾促膝交談,一邊宣傳革命思想,一邊開導進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在走訪、調查和與村民共同勞動中,他發現同村的青年農民張智法和小學教師張先民思想進步;于是便發展這二人為中共黨員;并欲將成立黨支部的設想一同匯報給中共陜西省委。二十天后收到省委的批復,同意他的設想。同年十月,中共范家莊黨支部宣告成立,隸屬陜西省委領導;張子超任黨支部書記。支部成立后又發展楊滋園和薛云亭為中共黨員。
張智法成立黨員后,就跟隨張子超宣傳革命主張,發動群眾,成立了“窮人會”,開展抗糧抗捐等工作。“九一八”事變后,他們在村里開辦了農民夜校,宣傳我黨的抗日主張,并向青年們秘密教授武裝斗爭的課程,組建農民赤衛隊。1937年,八路軍東渡黃河時,他們一方面動員群眾支前援軍,幫助部隊東渡;另一方面動員村里的青年踴躍報名參軍。張智法與村里的十五名青年一同隨部隊渡過黃河,奔赴抗日前線。
正是有了范家莊黨支部,星星之火才在韓城大地上熊熊燃燒起來。
之二:韓城人民支援八路軍東渡
韓城的芝川鎮黃河渡口是一處紅色基地,那里曾是八路軍東渡黃河奔赴抗日前線的戰略要地。當時的黃河芝川渡口河面寬有十公里,河水深淺不均,既有險灘又有漩渦,加之當時秋雨連綿,水急浪高,給渡河增加了許多困難。
自1937年8月下旬至10月上旬的四十多天時間內,數萬名八路軍將士在韓城各界和群眾的大力支援下,從芝川黃河渡口先后順利地渡過黃河,開赴山西抗日前線。這期間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東渡前夕,中共陜西省委特派員趙伯平和交通員王筠來到韓城,向中共韓城縣委通報了八路軍出發、集結和渡河的相關情況,要求中共韓城縣委做好迎接和支援工作。縣委及時研究部署,要求各級組織和共產黨員全力以赴發動群眾,組織學生在沿途設立茶水站、休息補給站;并派共產黨員徐岱云等人負責渡河船隊的組織工作,配合縣當局籌集船只,保證渡河所需。
按照八路軍總部部署,115師作為先遣隊先行渡河。8月31日,115師685團和直屬部隊開始渡河;他們從黃河岸邊的窯兒坡碼頭上船,直抵黃河對岸的山西榮河縣廟前村渡口。隨后,115師其他各部陸續度過黃河,快速開赴靈丘縣集結,并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伏擊戰,這就是聞名一時的“平型關戰役”,也是全面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之戰,全國軍民為之振奮。
后續的八路軍部隊到達韓城駐地后,立即向當地群眾宣傳抗日救亡的道理,教唱抗日歌曲,給群眾打掃院落,擔水劈柴,挑土墊圈等。廣大農民群眾和芝川鎮的小商戶傾其所有,把蔬菜、米面、豬羊等送給部隊。有的群眾端著一筐筐的大紅棗送到戰士手中。129師某部到達芝川鎮時天色已晚,當時秋雨連綿;為了不打擾群眾,戰士們都身披麻袋在街道的屋檐下宿營,等天亮后才住進當地早已為他們聯系好的群眾家里。部隊在韓期間,還到當地學校為師生作報告,與師生開展籃球友誼賽,宣傳黨的抗日方針,激發廣大群眾的愛國精神。
繼115師將士渡河之后,120師、八路軍總部和129師先后渡過黃河。在八路軍渡河期間,韓城縣工商業界和文化教育界及廣大群眾積極參加支前援助行動。在芝川鎮的八路軍駐地,中共韓城縣委以“韓城縣各界抗敵后援會”的名義,除了籌集到數千公斤糧食外,還組織捐糧捐物活動,支援八路軍東渡。韓城縣各界代表、商會代表和群眾,一批又一批地為八路軍送來籌集到的糧食、食品及軍用物資;這些物資包括衣服、鞋子、毛巾等等。愛國人士楊一鶴共捐給部隊衣服鞋子200件(雙)、銀元80余元。芝川鎮西趙莊村一開油坊的農民王洪彥幾乎傾盡家產,為東渡的八路軍捐出糧食3000斤、肥豬5頭;他還把自己的三兒子王保宜送到部隊參了軍。芝川鎮的群眾把羊肉饸絡攤、糊卜攤、燒餅攤和涼粉攤搬到渡口附近,免費為渡河的戰士提供韓城特色飲食,犒軍送行。
共產黨員徐岱云利用自己當過船工的特殊身份,按照中共韓城縣委的指示要求,在八路軍東渡前夕,四處奔走動員貧苦船工和漁戶加入到支前援助行動中,組織籌集了100多只各類船只,召集到數百名船工,為八路軍順利渡河做好了準備。
在八路軍東渡黃河的日子里,臨河村莊的群眾積極為八路軍提供食宿方便,幫助和運送八路軍安全渡河。在這項意義偉大的工作中,報名參加運送部隊的船工就達千余人,沿河村莊(包括合陽縣)的群眾將百余只大木船悉數貢獻出來。芝川鎮周圍十八個村莊的老百姓,家家戶戶捐獻門板、床板和木板,搭建了十公里長的“木板路”,以方便八路軍將士及輜重部隊的安全行進。在黃河渡口,百余條大木船橫列在黃河西岸,數百名船工等候在岸邊,招呼著戰士上船,并囑咐著戰士們在船只行進中的注意事項。據張富國老人講,當年給朱德總司令當船夫的城北村的徐新友;朱總司令說,在岸上,我是司令;上了船,你就是司令,我們都聽你的。這個故事讓徐新友老人記憶了一生。
中共韓城縣委領導下的“抗戰后援會”帶領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為八路軍東渡黃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先后組織了兩批運輸車隊,為八路軍部隊運送了大量的糧食、彈藥等軍需物資,有力地支援了八路軍東渡抗日。
之三:紅色上官莊
韓城的上官莊村,是一塊充滿紅色基因的土地。早在土地革命時期,就有三名女共產黨員手工制作出韓城的第一面黨旗。在紅色旗幟和革命理想的感召下,上官莊眾多的熱血青年積極投身革命,為中華民族事業到處奔走,發動群眾鬧革命,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大熔爐,踴躍上前線為建立新中國而英勇戰斗。
在土地革命時期,上官莊地下黨組織馮繼華、馮璽玉、馮世光(女)、姚彩岫(女)、馮蘭微(女)、馮志昌等早期地下黨員,配合劉志丹、賈拓夫、楊森等領導者在上官莊周邊開展紅色暴動;他們打土豪、分田地、吃大戶,開倉濟貧,組織紅色赤衛隊和游擊隊。特別是馮志昌和馮繼華兩位黨員,幾十年來始終忠誠于對共產黨的信仰,長期發揚不折不撓、英勇斗爭的革命精神,彰顯了可歌可泣的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
在戰爭年代,馮世光等二十多位有志青年先后奔赴延安參加學習和投身革命。在抗日戰爭時期,從上官莊走出去的青年有11名戰士在抗戰中英勇犧牲。除此之外,由上官莊地下黨組織起來的“腳戶隊”在革命戰爭年代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三五成群,結幫而行,常年奔波于韓城到延安的山間路途上,采取晝伏夜行的辦法,將糧食、棉花、槍支彈藥和藥品、銀元等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往延安八路軍駐地,有力地支援了中國革命。
1932年2月,中共陜西省委委員、秘書長賈拓夫受省委指派,悄然來到韓城進行視察。他第一個接頭的人是上官莊的馮繼華,上官莊村子很大,馮繼華家是大戶人家,又是地下秘密聯絡站。與馮繼華取得聯系后,他們以走親戚的名義先后去范家莊、芝川街、呂莊村、東弋家塬、清水村、北壽寺村、高家坡、趙峰村、西番地等村走訪調研,傳達省委的指示精神,了解斗爭形勢,動員群眾。隨后與中共韓城縣委取得聯系,通知到170多名黨員來到上官莊召開黨員大會;賈拓夫傳達了中共陜西省委關于“建立農民武裝,成立赤衛隊,開展打富濟貧,迎接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的指示精神。在這次會上作出決定“成立赤衛隊,建立農民武裝”;由高德輝、徐岱云負責組建韓城赤衛隊。
同年6月上旬,劉志丹、黃子文、習仲勛率領陜甘游擊隊200余人到達韓城巍山地區,總部設在香山寺;中共韓城縣委派出高德輝、徐岱云、魚文波、張智法與劉志丹等領導人取得聯系,共同策劃和組織在韓城的革命活動。他們廣泛發動群眾,組織訴苦會,控訴土豪惡霸的種種劣跡和惡行,將上官莊及附近村子的十多戶土豪家的債約和地契燒毀,把糧食分給了貧苦農民,把他們的槍支沒收了。共產黨人的革命行為極大地震怒了當地的國民黨反動派及其武裝勢力,他們猛撲到上官莊及相鄰村莊,對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進行鎮壓。這一時期,劉志丹率領的陜甘游擊隊與敵人頑強地進行搏斗后,終因寡不敵眾,被迫撤出上官莊,撤至甘肅寧縣一帶進行修整。
陜甘游擊隊雖然撤走了,但他們播下的紅色種子卻在上官莊這片紅土地上生根發芽,革命的火種如星星之火迅速燎原。
之四:紅色川道
在革命戰爭年代,韓城西北部的薛峰川、呂莊川、盤道川、冶戶川和小迷川等,都曾是地下黨員和游擊隊活動的地方;這些川道和川道里的群眾見證了韓城革命的起起落落。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共韓城地下黨組織上官莊等村莊農民腳戶隊(即趕著牲口馱著物資運往陜北的隊伍)運送物資支援延安。中央紅軍經過長征到達陜北后,生活一度很艱苦;韓城地下黨號召群眾支援延安,并組織起上官莊等八支腳戶隊,突破敵人的重重封鎖線,分期分批地向延安運送大量的棉花、糧食、布匹、藥品、鐵鏵、鐵器和紙張、油墨等用品及生活用品,有效地緩解了延安解放區的困境。在運送物資過程中,有時把槍支彈藥藏匿在棉花包中,把藥品經過周密偽裝和藏匿,有時提前買通關卡或派人武裝押運。他們一次次地晝伏夜行,翻山越嶺,歷經艱辛,與沿途的敵人周旋,斗智斗勇,較好地完成了運送任務。當時,胡宗南的部隊駐扎在薛峰川、黃龍的大嶺和宜川一帶,崗卡林立,封鎖嚴密;腳戶隊就從上官莊出發,走合陽、白水、洛川一線到達延安。
從1935年開始,韓城的一批批進步青年陸續奔赴延安,或學習,或參軍,或工作。當時,陜甘游擊隊經常深入到韓城地區開展游擊活動,有一些青年就跟隨陜甘游擊隊去了陜北。還有一些進步青年是由中共韓城縣委選送去的,這部分青年多是黨員,他們到延安后進入“抗大”、中央黨校和陜北公學等學校學習,學成后有的留在延安工作,有的回到韓城開展革命工作。另外還有一部分青年是自發地投奔延安去的。僅抗日戰爭期間,從韓城奔赴延安的青年就多達318人。后來,由于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戰,積極反共,封鎖了陜甘寧邊區;根據上級指示,韓城黨組織的工作轉入地下活動。在這一期間,許多進步人士和青年多是以經商為名,化裝成商人或腳夫前往延安。韓城青年北上延安一直持續到韓城解放前夕。這一經歷歷時十年,先后有450多人通過薛峰川、盤道川或合陽等路線,前往延安。
自1928年起,韓城赤衛隊就在中共韓城臨時縣委的領導下,配合陜甘游擊隊在韓城廣泛開展游擊戰爭。隨后,陜西東府游擊隊第二支隊在韓城發動了高家坡暴動,從此,使韓城的游擊戰爭進入高潮時期。1931年底,韓城早期的共產黨員嚴文炳受省委指派,加入陜北游擊隊,與劉志丹的隊伍匯合,到處開展游擊活動。后來轉戰到韓城,出沒于喬子玄、高家坡、上官莊、趙莊和北壽寺村等地。后來嚴文炳在戰斗中受傷,回到韓城修養。1935年8月,嚴文炳等人發起成立一支游擊隊,因為槍支短缺,有多人相繼捐款購買了槍支彈藥,武裝起游擊隊;后來游擊隊發展到五十多人,他們積極主動地開展對敵斗爭。嚴文炳后來加入到韓宜游擊隊,活動區域在韓城至宜川一帶;他一生十七次遇險,五次被敵人通緝,皆因機智果敢和群眾的掩護方得脫險。在韓城早期革命中,還有一位人物叫吳沙浪,在1941年時,因國民黨全面封鎖陜甘寧邊區,造成食鹽短缺;吳沙浪接受組織指示后,帶領幾個人牽著幾頭騾子遠途跋涉到甘肅西華池運鹽;有一次正值冬天,在上一處陡坡時,騾子不慎跌滑進溝下,好在騾子沒有受傷;幾個人使了半天勁也沒有把騾子拉上來;這時,吳沙浪幾個人先是把鹽袋卸下來扛上溝頂,然后下到溝底拉拽騾子;在騾子快到溝頂時,吳沙浪鉆到騾子腹下用勁頂起騾子,終于使騾子上到了溝頂;他們又繼續往前行進。后來,吳沙浪回到韓城,擔任韓宜游擊隊政委,常年活躍在薛峰川和盤道川一帶開展游擊戰爭。他們先后兩次攻打八家嶺,浮敵20人,繳獲槍支26支,威名大震,游擊隊一度擁有隊員200多人。有一天,他們在行軍途中與一伙國民黨軍相遇;吳沙浪沉著機智地利用剛剛繳獲的敵政府人員的服裝來武裝自己,主動迎上前去,與敵人巧妙地周旋,佯稱自己是縣保安隊的便衣隊,使敵人放松了警惕;于是他隨即命令游擊隊員分別把守村子東西出口,然后邀請敵連長進屋。待敵人進屋后,突然幾個人大喊:“我們是游擊隊!”隨即游擊隊員迅速繳獲了敵連長的槍支,并令其命令其他士兵集合,又繳獲了所有士兵的槍支。
盤道川上有一個村子叫官莊,曾發生過一次戰斗。一日,有群眾向游擊隊反映,村里駐扎有縣保安警備隊一個中隊;這里離其他村莊相距較遠,適合圍而殲之。于是,韓城的幾支游擊隊迅速奔襲來到官莊附近,與韓宜游擊隊取得聯系,很快匯聚在一起。他們利用夜色掩護,向村里的群眾宣傳,動員群眾閉門不出,而后數百名游擊隊員將保警隊駐地的院落團團包圍。僅用兩三個小時的激戰,就殲滅了部分敵人,剩下的敵人全部繳械投降了。以吳沙浪和孫石亦為首的韓宜游擊隊,在解放戰爭期間常年活躍在盤道川地區,僅1947年的白家嶺一戰就斃敵40余人,繳獲槍支78支,子彈7000多發。他們還配合主力部隊參加了宜瓦戰役,為革命立下了不朽功績。(馮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