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桑樹坪礦投產40周年慶典,以座談會、圖片展、文藝匯演等形式,追憶了礦山40年風雨歷程和光輝歲月。仿佛那些漸行漸遠的歲月又重現眼前,記憶的閘門轟然打開,思緒猶如鑿開河水奔騰不息。
從1989年參加工作,我就扎根在桑樹坪礦,最初是礦上的一名體育老師,與一群孩子朝夕相伴了5年后,調入礦工會負責文體工作。
我在小學教學時,還是一個大男孩,課余時間帶著一支20多人的少兒體操隊,每天訓練壓腿、劈叉、彎腰、拔筋,排練著小節目。還時不時帶他們去春游,下河抓魚、逮螃蟹……
我們先后排練了團體操、舞蹈等,并多次在全局教育系統拿獎。每次獲獎,我都會拿出微薄的工資給他們買鉛筆、文具盒、橡皮或者買一根冰棍作為獎勵,那時候的歡聲笑語,是我今生獲得的最純凈的美好。
1993年底,因為礦工會排練春節節目的人手不夠,我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最佳人選。離開學校的那天,孩子們牽著我的手,把我送出校門,送了很久,依然不愿離開。
每次別離都是一次新的開始。離開了孩子們,我卻收獲了更多的人生道路和人間真情。
工會每次組織的大型晚會、職工運動會、春節社火都會邀請很多職工、家屬、礦區子女參與,排練、演出過程都是和他們情感交流的機會,他們并不是為了報酬而來,而是因為熱愛或者說為了集體榮譽,因此這期間發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每個故事回想起來都會讓人感動。他們身上有著礦工精神,運動場上敢打敢拼,演出現場全力以赴,社火展演敲起鑼鼓儼然是威風八面。20多年間,我組織過大大小小上千場次的活動,每一次無不凝聚艱辛、壓力,揮灑著汗水和淚水,然而是這些演員質樸的情懷和全礦職工的期待激勵著我、感化著我,讓我無謂艱難困苦,奮勇前行。
每年春節送溫暖、入戶走訪,也是讓人心情難以平靜。今天看上去白發蒼蒼的老礦工,卻是幾十前的建礦初期,頂風冒雪,舍小家為大家,挺起不屈的脊梁,奮戰在千米井下、百米巷道,無怨無悔地奉獻著,真正應驗了“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那句話。歷史不會忘記他們,黨和人民不會忘記他們。每次看到他們,一次次握著這些老礦工的手,在龜裂粗糙的手掌上,體會到的是忠誠、奉獻,而我對他們只能是略盡寸心,表達無盡的敬意,他們于我,卻是精神的向導。
給予我精神力量的還有這樣一群人,她們是礦家屬協管員,一年365天,在井口為升入井的職工冬送溫暖、夏送清涼、縫補作衣、叮囑安全,礦工親切地稱她們“礦嫂”。我從事工會工作的20多年里,她們幾乎談不上收入。然而她們卻是工作最較真的一個團體,去區隊班前慰問、演安全文藝節目、唱安全歌曲、表演安全快板、寫安全家書;親手縫制鞋墊、腰帶送到每一名礦工的手中;不耐其煩的入戶走訪,為職工拆洗被褥;為工殘職工送病號飯、理發、包餃子;對“三違人員”進行幫教談心。一系列的安全獻愛心活動,溫暖感動每一名礦工,為礦井安全生產撐起了一片藍天。
我在礦上工作近30年,桑礦在砥礪前行、發展壯大的同時,衍生出了寶貴的桑礦精神,這種精神如今已融入我的血脈,我以路遙“像土地一樣奉獻,像牛一樣工作”為座右銘,如同鑿開河一朵浪花,在桑礦流域眷戀著、回旋著、感恩著,然后在追夢筑夢的奔騰不息中融入母親河,面朝大海,一路向前。(張海寶)